
10
2020
/
08

10
2020
/
08

06
2020
/
08

06
2020
/
08

06
2020
/
08

三部委正力推通過國網發債形式解決補貼拖欠 首期規模預計1400-1500億元
近日,光伏們獲悉國家主管部門正力推通過國家電網發行債券的形式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的缺口問題。 有消息透露,首批債券將覆蓋”十三五“規劃范圍內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也就是所謂的前八批目錄內項目,包括2017年6月并網的光伏項目、2020年底前并網的風電項目以及2018年1月前的生物質項目,預計規模在1400-1500億元左右。 據光伏們了解,通過借債解決補貼缺口問題這一方案籌劃已久,但鑒于未找到合適的操作方式以及涉及多方面利益博弈等原因,這一計劃始終未能成形。 據知情人透露,在7月23日的相關會議上,本計劃由國開行發專項債解決補貼的形式改為由電網公司發債來補給新能源發電企業,”但這種形式電網公司不一定能夠接受,電網沒這動力”。 但隨后又有消息稱,國家電網高層領導與財政部部長會面后敲定了這一形式,目前電網已經初步同意此種方式,但后續還需要進一步談判。 根據相關數據測算,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將突破3000億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發行債券徹底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支付滯后問題》一文中指出,按現行支付政策,2031年之前,風電、光伏項目,將只能拿到補貼總額的15%-20%。按這樣的支付比例,項目的電費收入難以支付貸款本息。加之申報撥付流程繁瑣,補貼資金的發放周期較長,很多可再生能源企業陷入現金流枯竭的危險境地,特別是民營企業處境更加艱難,部分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因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償還貸款,出現了違約現象。一些金融機構因此收緊風電、光伏行業的信貸規模,進一步加劇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據了解,拖欠補貼超過10億元的民企不在少數,其中最多的民企被拖欠金額超過百億元,累計拖欠民企補貼資金超過千億元。即便是央企也不堪重負,如龍源電力、華能新能源、大唐新能源、中廣核新能源等被拖欠補貼都超過200億元,2019年財報顯示,這些企業的應收賬款均超過了當期的營業收入。 可再生能源補貼支付滯后,不僅將導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逐漸失去“供血”和“造血”機能,更有損政府信譽,使市場喪失投資信心。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亦會影響到就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利于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六穩”和“六保”目標。因此,這一問題必須在“十四五”之前得到解決,企業才能輕裝上陣,真正實現可再生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秦海巖認為,國家電網公司是首選的債券發行主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作為特大型央企,國網公司具備雄厚的實力和良好的社會信用,加上政府支持作背書,可充分提振市場對債券的信心,有利于支撐較大的債券發行規模,并做到低成本融資,從而降低債券利率。 二是國網公司具備債券資金使用的便利性和技術手段。國網公司是可再生能源電力收購和電價結算、電費收取(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收取)的主體。可再生能源補貼也是由財政劃撥國網后,由國網支付給發電企業。國網公司開發的“新能源云”,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業務深度融合的新能源工業互聯網平臺。新能源云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各業務環節深度融合。目前,國網新能源云已用于今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清單申報和復核工作。未來完全可以依托新能源云平臺,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收取,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電費結算,債券的償還一站式完成。 三是今年年初《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明確了補貼兌付主體責任,“電網企業依法依規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及時兌付電價,收購電價(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超出常規能源發電平均上網電價的部分,中央財政按照既定的規則與電網企業進行結算”。 因此,國網公司有責任擔負起發債工作,發揮中央企業“大國重器”的重要作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問題是行業翹首以盼的事情,對于即將進入全面平價時代的光伏、風電無疑是重大利好,光伏們也將持續跟蹤此次計劃推進。
03
2020
/
08